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创意策划>策划实战>详细内容
营销广告事业中的五种能力
作者:陈亮 时间:2009-9-22 字体:[大] [中] [小]
-
因为我们是服务百家的行业,吃的是百家饭。需要的人才需要比较综合的水平,也需具备单范围的独特擅长。工作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创新的广告人,应当理论与实践并重。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称得上是创新营销理论。 中国广告业经过3 0多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营销理论创新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若干成果,甚至有人提出了中国本土营销“八大流派”之说,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中国的营销长期扮演了跟随者的角色.营销理论创新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这对营销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实现中国营销创新对营销人员的要求是:一个基础,五种能力。
一个基础——对广告营销行业的执着和狂热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没有执着和狂热的追求,甚至厌恶这个行业,这个人纵使具有再好的知识和能力也不可能在这个方面大有作为。在广告行业,超强度的劳动、紧张的氛围和巨大的压力都要求它的从业者必须对这个行业具有不同寻常的执着和狂热,才能顶住压力和困难.为了自身和行业的共同发展而激,睛澎湃,不断创新,奋勇前行。
五种能力
1.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永远是广告人的第一素质。
首先.要有一个泛化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局限在自己专业知识的小框架中。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越丰富,看问题就会越广泛、越深刻,营销的理论创新是在对现有市场状况和已有营销理论知识的观察、分析和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一个泛化的知识体系储备,对问题的分析就会常显浅薄,也就不容易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无法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这种泛化的知识体系不仅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书本知识,也包括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等等。
其次是勤于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专业广告人的大脑就像是一只注满水的大木桶.在实践中不断地往外倒水,再丰富的知识储备也会枯竭,保证木桶永不干涸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不断有新水源的注入。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养成天天学习的良好习惯。
2.洞察能力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种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中国市场并不是不存在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广告人,应该对环境、对市场现象保持一种天然的敏感,可以迅速觉察到未被一般人所注意到的情况和问题,能够抓住一般人熟视无睹的现象的本质。洞察发现问题.这是实现营销理论创新的前提。
3.思考能力
思考,指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对于一件事情的深入思考是创新的前提.所有的理论创新都是思想的结晶。目前中国市场纷繁复杂,世界各种营销理论都被广告人“拿来”在中国市场这块试验田里试验,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合理的解释中国市场的状况,可见中国市场还有很多问题和现象值得我们去思索,在这种思考过程中才会有创新的营销理论的产生。
4.整合能力
对市场现状的思考需要经过系统的整合才能形成创新的理论知识。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纷繁市场现象进行认识和分析.这种认识和分析的结论是碎片化的,需要系统的总结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总结过程需要对自身的知识经验、广大同仁的经验、市场的各种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因而整合能力对营销创新的广告人来说尤为重要。
5.实践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创新的广告人.应当理论与实践并重。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理论,才能称得上是创新营销理论。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真理具有相对性,经过中国市场检验正确的营销理论对外国市场适用吗只有经过广泛的实践检验正确,中国才有可能出现像菲利普。科特勒那样全球闻名的理论营销人。
持续的创新
广告人在对行业执着和狂热的基础上在营销实践中.经过深入观察发现问题,经过深入思考分析问题,经过整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创新理论,进而在市场实践中检验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同时在实践中又会发现新问题的存在,进而开始一个新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总结理论、实践检验的轮回,如此往复,以致无穷。每一次的轮回都丰富了中国的广告实践,也丰富了个人的知识理论体系。只有在这个循环中,中国的广告人才会越来越强.中国本土营销理论创新才会蓬勃发展。
我们要的不是人,是具备各自领域特长的强人,个性人,理想人,风格人,超能人。如果你很行,可以来挑战!
你敢来吗?
陈亮:陈亮跨媒营销机构首席总监,著名营销传播专家,中国跨媒营销传播第一人,2005-2006中国最具影响力广告传媒经理人50强人物,参加社会工作十五年,在企业单位,传媒事业单位,广告服务类公司为对象的事业中不断努力与实践。在销售管理,品牌战略,营销媒介,整合策略,传播策划,媒介研究,个人提升等领域有较深研究。每年花费巨资进行学习提升,持续多年。是国内多家企业长年营销传播顾问。全国免费咨询:400 6060 830 联系方式:QQ:172016495 MSN:gd6288@hotmail.com 13902293631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9183684